《我的孩子抑郁了,
我却以为他只是不开心》

哈佛大学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资深临床心理学家杨意

结合临床案例和生活事例,细腻分析青少年的心理过程

解答家长对抑郁的各种困惑,帮助家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作者简介 杨意

临床心理学家,督导。武汉大学法学、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双学士,牛津大学实验心理学硕士,康奈尔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临床心理学博士后。

曾就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贝斯以色列医疗中心、哈佛大学医学院剑桥健康联盟。曾就职的其他临床部门包括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精神科急诊病房、精神科慢性疗养病房,以及社区精神健康中心。

现独立执业,擅长抑郁症、焦虑症以及家庭关系方面的咨询。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督导师培训项目培训实习督导师,兼哈佛大学教学医院麻省总医院跨文化学生情绪健康中心中国心理教育主任。曾受邀在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十一学校、华南师大附中等学校做青少年及成年初期心理健康方面的演讲。

专家推荐

童慧琦
童慧琦斯坦福整合医学中心临床副教授及正念项目主任 《正念父母心》译者​
Read More
养育是一场“奥德赛”一般的英雄之旅,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身为父母,我们深爱孩子,却在很多时候不知如何合适地去爱。如果孩子罹患抑郁,这趟养育之旅更会落入或长或短的无知、无措、无望的黑暗时光。杨意的这本书是照进这团黑暗的一束光,它既可以照见孩子,也可以照见养育者,而这份照见就是疗愈的开始。深深祝福所有的孩子和父母平安、健康、快乐、自在。
杨世贤
杨世贤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麻省总医院抑郁症临床和研究项目主任​
Read More
这是一本极好的书,非常值得读。我会向所有父母推荐这本书。它显然出自富有临床经验、训练扎实的人之笔,内容严谨扎实又饱含温度。每个标题都点出了为人父母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针对父母常犯的错误给出了实用、详细、极具洞见的解决方案。
江光荣
江光荣华中师范大学教授(荣休),国家卫健委精神与心理健康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
Read More
帮助有抑郁情绪的孩子,对他们的父母来说是极为困难的挑战。相关亲子指导的书太多了,难得的是既有切实的指导,又有理论知识,理论知识后面还有科学研究支持。而这些恰恰是本书的特色!相信杨意博士这本科普著作,能给面临挑战的家长以切实的帮助。
赵旭东
赵旭东医学博士,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ad More
杨意博士作为受过系统训练的心理治疗师,从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角度来介绍抑郁症,非常系统、细致,既讲究科学心理学的实证,同时又有人文心理学的温度和精致,既有学术的高度,又通过具体的案例接通了“地气”,显示了操作技术、沟通技巧的实用性。相信不同背景的读者都会得到启发,甚至获得自我帮助及帮助别人的信心和能力。

读者评论

Jack剑雄
Jack剑雄
@144834494
Read More
读心理学家杨意的书,如同见面交流,见字如面,亲切、平和、善解人意、娓娓道来。国际顶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严谨和广阔视野、一线临床心理咨询师的实操与作者为人父母的亲证结合,相信会给青少年抑郁家庭带来实际的从理论到具体实践的治疗帮助,也会给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带来行之有效的科普,很愿意把这本书推荐为青少年抑郁防治的必读书,让更多的人士看到。青少年抑郁是系统工程,是全社会的难点,痛点,其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其中至关重要的。所以,期盼每个父母的个人成长与自我关照。只有父母全面发展了,才有办法更好的引导和陪伴孩子的成长,改善。这和我的探索以及希望促进的方向很相似。相信这本书,会在出版之后得到更多读书的反馈和赞誉,并能经受时间的检验[合十][爱心]
巴黎蘑菇
巴黎蘑菇
@51365005
Read More
本书对于抑郁症患者、抑郁症患者的家人和心理治疗师都是理性面对抑郁症的一本案头书。 书的结构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为治“病”/“欲病”在觉察已出现的病症后的处理,后半部分为治“未病”,也就是在日复一日的教养方式中,可以提前“预习”和注意的部分。广阔的涵盖了家长们会在亲子关系中遇见抑郁症的方方面面。 资深抑郁症患者、《正午之魔》的作者把抑郁症比喻为你我共同的秘密,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深受其苦却又对“难言之隐”避而不谈。作者道出了那种作为家长和孩子,由于病耻感而抗拒、恐惧、孤军奋战的心情。对于抑郁,相比于国内近年来高发的抑郁症数据,我们都缺乏教育。如果说在80后的父母一代还对于孩子们抑郁没有概念和觉察,当80后成为父母的时候,儿时自己未解决的母体和新一代熊孩子的心理问题使这一波育儿难题浮出水面,变得无法回避。幸而这一代人也更习惯借助日益丰富的书籍和网络资源寻找解决方案。而本书作者,基于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背景,将这部分你我都欠缺的抑郁基础课程细致入微、层层递进且有体系的剖析开来,以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朋友般的温暖、不带评判的呈现出来。怎么说呢,即使你不是家长,但有过陪伴有抑郁情绪的家人、朋友、伴侣的经历,会自己也经历过一些抑郁情绪困扰,也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稀缺的体谅和“答案”,且这些答案不是由教科书一般冰冷的罗列和呈现出来,而是借由深深的共情——那种对方明明是你最爱的人,你却对对方的痛苦无能为力的感受,也是亲密关系中必经的困境,也是极少被提及的幽微感受。 这种共情不是单向的共情家长或孩子一侧,作者鼓励与其站在孩子的对立面上,将孩子身上的问题当作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如升维思考——将孩子和家长放在统一战线来面对抑郁。另外,将人与病症分开,不要以偏见和错误的观点来衡量人,而是辩证的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他/她仍然是和你拥有共同回忆的独特的人,一起温和而坚定的正视问题。 这一切当然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抑郁本身已经足够痛苦,而这痛苦一部分来源于病痛本身,另一部分来源于由抑郁而产生的、家人的隔阂和不理解,有时候这部分痛苦甚至更甚。而将这一切摆到台面上来讨论,告诉家长们,这一切都很正常,你并不孤独,这种非常深层次的共情本身就具有巨大非的疗愈力,而只有被深深共情才能有力量陪伴身处困境中的孩子。 另外,很多父母虽然在工作领域是善于解决问题的强者,可是涉及到孩子却手足无措。书中也提供了各个场景的实操解决方案:如何与咨询师的协同配合、如何策略性的协同校方来配合孩子的治疗、如何协助孩子找到和选择合适咨询师、如何识别和应对孩子自伤/自杀意图、如何妥善处理病情发作的状况、如何作为家长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关爱自己、如何参与公益将个人挣扎升华为对抑郁症人群的关心……都给父母提供了努力的抓手,同时配有亲子互动中的常见误区和“避坑指南”,可以说是贴心备至。另外,每一章末尾都伴有小结、思考与练习,方便回顾学过的知识、思考和应用落实。 整本书最为打动我的地方在于,作者在抑郁的愁云惨雾间,转而回归到一个基于良性关系出发、理性审视亲子关系的原点。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及的:从“我为你好”到“我和你关系好”及“我能为孩子做什么”到“我能陪孩子玩什么”。与孩子同频、接纳、包容的力量,胜过一切的“爱你却不会表达”的无力。 像全天下的父母一样,没有人愿意孩子患上抑郁症。但是借由抑郁,父母和孩子也从中重新审视父母的角色,孩子的人格,亲子代际关系间出现的不解与误会;认识它,面对它,容纳它,跨越它,最终会遇见新的光景。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反馈意见,

欢迎联系我。